玉米秸稈還田作為一項旨在培肥地力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,近年來在廣大農村地區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。然而,若配套技術不到位或操作不當,玉米秸稈還田也可能對下茬作物小麥造成三大“致命”傷害。本文旨在明確這些潛在風險,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,以保障小麥的正常生長和農田的生態安全。
一、苗黃苗弱
玉米秸稈的碳氮比高達80:1至100:1,而適宜土壤微生物活動的碳氮比應為25:1至30:1。在秸稈還田后,微生物為了分解秸稈會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氮素,導致與小麥形成氮素競爭。若土壤中氮素不足,小麥就會因缺氮而出現苗黃、苗弱現象,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。
應對措施:
1、增施氮肥:在秸稈還田前或還田后,適量增施氮肥,如尿素,以調節土壤碳氮比,滿足小麥和微生物的氮素需求。
2、分期施肥:采用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的方式,確保小麥全生育期的氮素供應。
二、缺苗斷壟
大量玉米秸稈還田會使土壤變得疏松,空隙增大,導致土壤失墑較快,種子與土壤難以緊密接觸。這不僅影響種子的發芽率,還容易導致田間出苗不整齊,出現缺苗斷壟現象,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。
應對措施:
1、精細整地:在秸稈還田后進行深耕或旋耕,將秸稈與土壤充分混合,減少土壤空隙,增加土壤緊實度。
2、鎮壓保墑:播種后及時鎮壓,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,同時保持土壤水分,促進種子發芽。
三、病蟲危害
玉米秸稈上往往帶有大量病菌和蟲卵,這些病蟲源在秸稈還田后可能留在土壤中,對下茬小麥構成威脅。特別是地下害蟲和土傳病害,有可能因秸稈還田而加重發生,危害小麥的正常生長。 如果你遇到不認識的植物病蟲害和草害,使用植物病蟲草害識別軟件農掌郎,目前已涵蓋大田、蔬菜、瓜果作物、糧油作物、果樹、藥材、花卉及經濟作物等11大類科屬,涵蓋260多種作物,其中病害(含生理性病害與藥害)、蟲害、草害上萬種,識別準確率高達90%,全國用戶近10萬。如果你遇到不認識的病蟲害和草害,那就趕快拿手機試試農掌郎吧。
應對措施:
1、清除帶病秸稈:對帶有病菌和蟲卵的秸稈進行銷毀或高溫堆腐處理,防止病蟲害傳播。
2、土壤處理:在旋耕或深翻前撒施殺蟲劑和殺菌劑,以預防和殺死土壤中的病蟲菌源和蟲卵。
3、種子處理:選購包衣種子或進行藥劑拌種,提高種子的抗病抗蟲能力。
總之,玉米秸稈還田作為一項環保且高效的農業措施,在推廣應用時必須注意其潛在風險。通過科學合理的配套措施和技術手段,我們可以有效避免玉米秸稈還田對小麥造成的苗黃苗弱、缺苗斷壟和病蟲危害等“致命”傷害,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農田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。因此,農民朋友在進行玉米秸稈還田時務必謹慎操作、科學管理,確保小麥的健康生長和豐收。
Copyright?2024-2025 掌郎網絡科技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RRZCMS 備案號:京ICP備17039052號